中国指股网 > 商品 > 内容页

朱元璋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孙子?

2023-08-22 09:12:0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关于朱元璋为何没把皇位传给朱棣而是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个问题今天再细致说下。其实很多人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我补上,除了朱棣想争夺皇位外,其实朱允炆的还有兄弟几个比朱允炆更有资格继承皇位,但都被朱元璋给排除。所以,朱元璋立储君完全是因为自己个人意愿,并非宗法制度,那些制度问题都是大臣考虑的事情。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能力更强的朱棣


(相关资料图)

我们这里先不说朱元璋的个人意愿问题,就说他自己立下的"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这个制度,太子朱标死后,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是亲王朱樉。

太子朱标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

亲王朱樉与洪武二十八去世;

晋王朱棡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

(朱樉剧照)

从上面数据来看,朱元璋在世时几个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儿子都去世了,那么现在的朱棣是他年纪最大的儿子。但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功臣和高官,为的就是想把大明打造成一个完美的国家,所以像朱元璋这样的人一直都有着未雨绸缪的想法,他不会把立储君这样的大事放在快死之前才决定(朱元璋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他跟晋王朱棡在同一年死的。)

因此说朱元璋在快死之前都没让二子和三子继承皇位,而朱棣的那边更是压根就没考虑过。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储君最大的原因还是他自己的个人意愿,他是在想如何让自己打下的江山永固,而不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是雄才伟略的帝王,他的眼光看的更远,如果嫡长子是个废材,那大明的江山就完了。

而如果真要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话,那也是选择秦王朱樉和嫡长孙朱允熥之间来做决定,因此朱元璋这个皇位再怎么轮也轮不到朱棣身上。

再说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储君的原因

从朱标为太子到他死的这些年,朱棣已经离开京城多年,是个彻彻底底的藩王,朱元璋一直就是担心亲兄弟手足相残,这不是没有例子的。所以他这些人分配出去镇守边疆就是明确的告诉他们,老老实实做藩王,替下一任皇帝守护好江山。

并且朱元璋也不会积极到不顾一切册封朱棣这个已经是多年的藩王为太子,因为藩王继位很容易引起朝局动荡,这不是没有先例。朱元璋需要一个守成之君,他替下任皇帝拔了那么多次是为什么,还不就是让子孙管理好国家就行,而朱棣在边疆整日厮杀,如果他做皇帝必将国家带入战争。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都不会喜欢嗜好杀戮的儿子,因为国家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后百姓需要休养,经济需要恢复,如果继续发动战争会导致国力空虚,经济萧条引发民变。

为何说立储之事都是由朱元璋的主观意愿决定

朱标太子妃常氏:常遇春之女,谥号"敬懿皇太子妃",生有虞怀王朱雄英(1374年生)、吴悼王朱允熥(1378年生);

吕氏:太常寺卿吕本之女,生有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生)、衡愍王朱允熞(1385年生)、徐简王朱允熙(未知)。

(朱标剧照)

如果按"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度来继承的话,排位应该是虞怀王朱雄英吴悼王朱允熥朱允炆,因为朱雄英与朱允熥是常氏所生,是名正言顺的嫡出。但这里就关系到朱元璋朝纲独断的霸气了,他没有让朱雄英与朱允熥继承皇位,一是因为朱雄英早夭,1382年就死了,所以想封也没得封,而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他们都是常氏所生。为什么常氏所生朱元璋反而不立储君?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朱允熥和朱雄英生母是常遇春之女,是蓝玉他们这一派,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如果立

朱允熥为储君朱元璋就会担心外戚干政,常与蓝姓两家到时候就会无比强大,可以控制朝廷,这是朱元璋完全不能忍的。

因此,不管从血脉还是朱元璋的主观意愿上来说,宗法制度在朱元璋眼里就是摆设,他原是想来通过这个制度来告诉那些藩王,好好做你们自己的事,不要有别的心思。但无奈朱标死的太早,所以他直接就无视这个宗法,以他的想法定下朱允炆的皇位继承资格。

朱元璋机关算尽,事事都安排妥当,他以为把朱允炆教育的很好,但没想到朱允炆会这么糊涂,也没想到朱棣会造反,最后大明的血脉还是被小宗继承。但总体来说还是挺好的,至少大明还是姓"朱"。

(吕氏剧照)

所以这里只剩下了朱允炆是最好的人选,但是吕氏毕竟不是正室,但这不是问题,朱元璋能立下一堆的宗法制度,他早就摸透这些制度的条条框框了。并且常太子妃已死,朱元璋就顺其自然的把她扶正了,所以朱允炆也就成了嫡长子,也可以坦然的继承皇位。

血脉与宗法

在皇家人的意识中,血脉的继承是无比最贵严格的,也就是说从朱元璋-朱标-朱允炆,这是一支纯正的皇家血脉,这就是所谓的大宗思想。而朱棡、朱樉、朱棣这样的藩王都属于皇室小宗,就算大宗的长辈去世,只要他们还有子嗣在,他们都可以继续享受祭祀香火,这支大宗血脉是不会断承的。

关键词: